東北黑蜂( Northeast Black bee)為西方蜜蜂的一個地方品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俄國遠東地區傳人中國黑龍江省,是中俄羅斯蜂(歐洲黑蜂的一個生態型)和卡尼鄂拉蜂的過渡類型,并在一定程度上混有高加索蜂血統,與飼養于東北地區的意大利蜂,經過長期混養、自然雜交和人工選育后,逐漸形成的一個蜂蜜高產型蜂種。
目錄
? 一、一般情況
? 二、品種來源與變化
? 三、品種特征和性能
? 五、品種保護與研究利用
二、品種來源與變化
(一)品種形成
19世紀50年代以后,沙皇俄國由俄羅斯南部、烏克蘭和高加索等地向遠東地區大量移民,一些移民將其飼養的黑色蜜蜂帶人遠東地區。19世紀末,上述黑色蜜蜂分別從三個方向進入中國黑龍江省:一是由烏蘇里江以東地區越江進入黑龍江省,二是由黑龍江以北地區越江進入黑龍江省,三是由滿洲里口岸用火車運人黑龍江省,分布在中長鐵路沿線(滿洲里至綏芬河)。至1925年中長鐵路沿線飼養的黑色蜜蜂已發展到12430群,養蜂生產發展較快。
1918年3月養蜂人鄒兆云遷入饒河,由烏蘇里江以東(俄羅斯)引進15桶黑色蜜蜂,用他自己設計的“高架方脾十八框蜂箱”在葦子溝定地飼養,后逐步繁殖、推廣至石場、太平、大貸、萬福砬子等地,成為“饒河東北黑蜂之源”。
(二)群體規模與變化情況
20世紀30年代饒河以養蜂為業者已有16戶。1943年有蜂群1210箱,年產蜂蜜25t;1947年全縣有70多個養蜂戶,蜂群1800余箱,年產蜂蜜40t;1955年養蜂2660余群,年產蜂蜜110t;1979年蜂群發展到0.8萬群,年產蜂蜜200t;2006年蜂群發展到3.2萬群,其中保護區內的核心群0.5萬群。多年的保護和飼養實踐證明,東北黑蜂性狀較為穩定,群體規模呈增加趨勢、無瀕危危險。
五、品種保護與研究利用
1979年黑龍江省成立了饒河縣東北黑蜂保護監察站和饒河縣東北黑蜂原種場,主要承擔東北黑蜂原種的繁殖和保種任務。1980年黑龍江省政府決定,將饒河、虎林、寶清三縣劃為東北黑蜂保護區(黑政辦發[1980185號)。1997年國務院將饒河批準為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7]109號)。2006年東北黑蜂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08年農業部確定饒河東北黑蜂原種場為第一批國家級蜜蜂保種場,同時確定饒河東北黑蜂保護區為第一批國家級蜜蜂遺傳資源保護區(農業部1058號公告)。國家蜜蜂基因庫對東北黑蜂進行了活體保種和精液冷凍保存。
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曾兩次大規模對東北黑蜂進行采樣,對其形態特征進行鑒定、分析,不同區域樣本的形態特征沒有明顯差異。
東北黑蜂原種場已于1979年建立蜂種培育登記制度,設立系譜檔案、種王卡片、種蜂繁育記錄等。先后向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提供種蜂王約5000只,種群200余群。
六、品種評價
東北黑蜂集中了世界四大名種蜜蜂的主要優良性狀,是我國特有的地方良種蜜蜂;東北黑蜂和其他西方蜜蜂品種之間的配合力強,其雜交種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飼養,可大幅度提高蜂產品產量和質量;東北黑蜂是很好的育種素材,具有研究和開發利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