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在我國傳統中醫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代的醫典中有大量關于蜜蜂和蜂產品的記載,當中還涉及很多有關蜂蜜、蜂毒的醫方,下面舉其一些主要記載。
(1)漢代問世的我國最早藥典——《神農本草經》
收錄365味藥材,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將蜂蜜、蒲黃、蜂蠟、蜂子列為上品,并指出:“蜂蜜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諸驚癇巷,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饑不老,延年”;香蒲花粉,名日蒲黃,“味甘平,消瘀、止血,聰耳明目”;“主治心腹寒熱邪氣,消小便,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蜂蠟味甘、微濕,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創,益氣,不饑耐老”;“蜂子味甘、平;主風頭,除盅(最毒的蟲子)毒,補虛嬴傷中(內臟),久服令人光澤,好顏紅不老”。
(2)20世紀70年代
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挖掘出土的公元前3世紀漢代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應用蜂子和蜂蜜治病的配方。
(3)1972年
在甘肅武威旱灘漢墓出土的東漢(25—88年)武威醫簡《治百病方》,記載36種醫方中的多種丸劑用蜂蜜配方。這些配方迄今仍被沿用,十分靈驗。
(4)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書中記述了用蜂蜜釀造食醋的方法。蜜苦酒法:水一石,蜜一斗,拔使調和,蜜蓋甕口。著日中,二十日可熟也。
(5)醫圣張仲景(150—154年)
著《傷寒論》中提出”蜜煎導方“,主治便秘,是世界上最早的蜂蜜檢劑處方。
(6)養生保健先驅兼醫藥學家晉代葛洪(284一363年)
著《抱樸子》和《肘后備急方》中,記有蜂蜜外用處方:五色丹寒,蜜和甘姜敷之;目生珠管,以蜜涂目中,仰臥半日乃可洗之,生蜜佳;’湯火灼已成瘡,白蜜涂之,以竹中白膜貼上,日三度。
(7)著名醫學家陶弘景(452—536年)
在其著《神農本草經集注》中指出“蜂子酒漬,敷面,令人悅白”。
(8)百歲名醫甄權(541—643年)
著(藥性論》記載蜂蜜“常服面如花紅”,“神仙方中甚貴此物”。
(9)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
著《千金藥方》,他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提出蜂蜜可治療咳嗽。
(10)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
著《本草綱目》中對蜂蜜醫治疾病功效概括為: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至中,故能調和百藥,與甘草同功。:花粉具有“涼血,和血,止心腹諸痛”作用;對蜂蠟作以單一詞條闡述,并還用于藥丸賦形,如三黃寶蠟丸,以及外用涂布油膏等;還為蜂房和蜂子單立詞條,并擴展治驗附方。
(11)宋應星的《天工開物》(1637年)
書中記載:“凡釀蜜蜂,普天皆有,唯蔗盛之鄉,則蜜蜂自然減少。蜂造之蜜,出山崖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無定色,或青,或白,或黃,或褐,皆隨方土、花性而變。凡蜂不論于家、于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臺,如桃大。王生而不采花,每日群蜂輪值’分班采花供王。王每日出游兩度(春、夏造蜜時),游則八蜂較值以待,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頭頂腹,四蜂傍翼,飛翔而去,游數刻而返,翼頂如前。畜養家蜂者,或懸桶檐端,或置箱牖下,皆錐圓孔眼數十,俟其進入?!戏奖皾?,有崖蜜而無穴蜜。凡蜜脾一斤,煉取十二兩。西北半天下,蓋與蔗槳分勝云。”
(12)彭大翼的《山堂肆考飲食卷二》
書中,記載唐代女皇武則天嗜愛花粉成癖,采得花粉以醋及藥水調和,加工成“花粉糕”,并賜群臣,自己常食花粉,年過八旬,精神飽滿。
(13)方以智(1611—1671年)
在《物理小識》第五卷中介紹利用“藥蜂針”的方法,“取黃蜂之尾針,合硫煉,加水麝為藥,置瘡瘍之頭,以火點而炙之”。后被趙學敏(1765年)收錄于《本草綱目拾遺》第10卷中,列人傳統醫學之列。
‘
‘
(14)我國衛生部編纂的《中華本草》
書中,列舉蜂膠具有八大功效:抗病原微生物;鎮靜、麻醉及其他神經系統作用;促進組織修復;心腦血管系統的影響;保肝作用;抗腫瘤作用;其他作用(消除自由基、促進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無毒副作用。
上述列舉的是有關蜂蜜、蜂毒的醫方、醫術,充分說明我國從古代醫學界便已經認識到蜂蜜等蜂產品的醫療價值,并已在臨床上應用它治療一些疾病。這些醫方、醫術不僅是我國醫學的遺產,也是醫學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