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很早對蜜蜂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這從蜜蜂文字形成、古代對蜜蜂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蜂王、雄蜂、工蜂等眾多生動的文字記載和描述中便可得知。
公元100—121年,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蜜”為“蜂甘飴也”,解釋“蜂”為“飛蟲蜇人者”,在這里許慎已將蜂會釀甜蜜、蜂會蜜人說得再明白不過。李時珍《本草綱目》釋“蜂”為“蜂尾垂鋒、故謂之蜂”。另外,據考古學査證,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和“蜂”的文字記載,而在1300年前就出現“蜜蜂”兩字連用。從上述的引例充分說明,我們古人對蜜蜂早就有所認識。
對于蜜蜂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認識方面,我們祖先更有諸多繪聲繪色的描述。成書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描述了蜜蜂體色“其蜂黑色似虻”。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嗅花則以須代鼻”。此處描述表示了作者已觀察到蜜蜂觸角具有觸覺和嗅覺的作用。公元1184年(南宋)羅愿《爾雅翼》記載:“取花須上粉,置兩碑”和《本草綱目》記載的“采花則以股抱之”,這里的“髀”和“股”皆指蜜蜂的大腿,說明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工蜂是用其后足攜帶花粉。
更令人折服的是,3~4世紀(晉)郭璞在他撰著的《蜜蜂賦》中,生動地描述蜜蜂筑巢環境、采集習性、蜂巢結構、巢門朝向、守衛蜂巢、自然分蜂、釀制蜂蜜等生物習性及蜂產品的功效。這是我國最早的一篇較全面掲示蜜蜂王國奧秘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