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河南省嵩縣大章鎮小章村的山溝最深處,81歲的董學大爺用塑料布遮蓋晾曬的油菜桿。“要說也錘過兩遍,不會再有啥了,老懶,別人家早就弄完了,我是想起來了攤開曬曬,忙起來就忘了。今年油菜籽不好,打不下多少東西……”還沒蓋完,豆大的雨滴就砸在地面上,印成一朵一朵梅花。
董大爺曬油菜籽的地方是兒子家,他自己的房子在鎮上。“要說住的地方可多,娃子們出去打工了,房子閑著,公家分的扶貧房子在街上,俺孫子在那兒住著。我是養了一輩子蜂,喜歡這小東西,就沒有出去。不敢跟你說,咱老笨,盡管看了一輩子蜂,也沒啥長進,怕蜂跑,在蜂場邊上搭了個庵子……”
陣雨很快停了,董大爺帶著作者一行,到村子邊上,參觀他經營了半個多世紀的蜂場。“養蜂是耍的,俺爺爺就養蜂,那時候沒有白糖,再說蜂糖也是備方(農村把蜂蜜當藥引,稱備方),多少養點,喝個甜水水。前年不中,蜂群害病,我幾十箱呢,都糟蹋了,最后就留下了不到十窩,經過這兩年恢復,現在有40來箱,我估摸著,今年能發展到50箱。”
董大爺的蜂場在村子邊上的樹林里,遠遠看過去,很是壯觀。“你別看箱子不少,有的里面沒有蜂。”董大爺很憨厚的笑了。“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咱不弄那虛頭巴腦的。坡上樹都長起來了,花不多,我一年也就能割一百來斤,遇上光景好了,能收二百來斤糖。”
地邊上是幾間窩棚,大爺告訴作者,這些窩棚不是住人的,以前有體力的時候,養過幾頭豬,正對面的那一間里面,放著雜七雜八的農具。“咱農民家,棍棍棒棒的多,啥沒地方放也不行。邊上這塊地是我的,賴好有兩間庵子,種地家伙不用大老遠往家里拿。”
“原來吧,咱這個村子還不是最后一個,溝腦,還有幾戶人家。現在,俺這個村兒總共還剩7口人。我給你說說都是誰啊,上頭竹園邊上那一家娘仨,剛才路過那一家,80多的老婆兒和她娃子,再有就是俺老倆。你看看,以前熱熱鬧鬧一個村子,現在就剩這幾個了……”門鎖生銹了,不好開。大媽說:“你不鎖門算了,開一回難開死了。”大爺笑了笑:“里頭沒啥東西,這鎖頭也不中,手勁大的拽一下就能拽開,有個鎖就是鎖鎖畜生,鎖不住人。”
董大爺從棚子里搬出來一個竹籃,里面有十余種工具。大爺逐一介紹:用沒齒了的手鋸打磨的割刀,鋼筋砸扁制作的長柄彎刀,小藥鋤改成的蜂王王臺切割鏟,加了鐵管加力桿的虎頭鉗……大娘在邊上笑了:“顯擺,來個人你就跟人家顯擺,人家現在外頭買那都是不銹鋼的,你看你這,黑乎乎的,趕緊收起來,不丟人吧。”面對大娘的數落,大爺呵呵一笑,把籃子放進棚子,帶我們到蜂箱邊上。
蜂箱上都用粉筆標注著日期,有的蜂箱上還寫了兩三個日期。董大爺指著數字說:“上年紀了,沒記性,寫上標記,就知道這窩蜂是啥情況。你比如說這一窩,是3月14號合并轉移到這一個箱子里面的,到了4月12號,我看見里面有倆王臺,這窩蜂蜂群還不小,16號分了一次群,現在變成兩窩了。”
“年輕時候就喜歡耍,養了五六十年蜂,咱這兒養蜂的人家多,收不了多少糖。這兩年不是扶貧,各村都發展養蜂,俺親戚給我說,讓多發展蜂群,有哪些村子需要了,可以賣一些蜂給他們。咱這兒蜜源不行,舊縣、黃莊那邊山上蜜源好,還可以發展養蜂。”董大爺養蜂的經驗是傳統的固定箱養殖辦法,最近有不少山外的人來找他,希望改成現代化的活箱養殖
董大爺曬油菜籽的地方是兒子家,他自己的房子在鎮上。“要說住的地方可多,娃子們出去打工了,房子閑著,公家分的扶貧房子在街上,俺孫子在那兒住著。我是養了一輩子蜂,喜歡這小東西,就沒有出去。不敢跟你說,咱老笨,盡管看了一輩子蜂,也沒啥長進,怕蜂跑,在蜂場邊上搭了個庵子……”
陣雨很快停了,董大爺帶著作者一行,到村子邊上,參觀他經營了半個多世紀的蜂場。“養蜂是耍的,俺爺爺就養蜂,那時候沒有白糖,再說蜂糖也是備方(農村把蜂蜜當藥引,稱備方),多少養點,喝個甜水水。前年不中,蜂群害病,我幾十箱呢,都糟蹋了,最后就留下了不到十窩,經過這兩年恢復,現在有40來箱,我估摸著,今年能發展到50箱。”
董大爺的蜂場在村子邊上的樹林里,遠遠看過去,很是壯觀。“你別看箱子不少,有的里面沒有蜂。”董大爺很憨厚的笑了。“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咱不弄那虛頭巴腦的。坡上樹都長起來了,花不多,我一年也就能割一百來斤,遇上光景好了,能收二百來斤糖。”
地邊上是幾間窩棚,大爺告訴作者,這些窩棚不是住人的,以前有體力的時候,養過幾頭豬,正對面的那一間里面,放著雜七雜八的農具。“咱農民家,棍棍棒棒的多,啥沒地方放也不行。邊上這塊地是我的,賴好有兩間庵子,種地家伙不用大老遠往家里拿。”
“原來吧,咱這個村子還不是最后一個,溝腦,還有幾戶人家。現在,俺這個村兒總共還剩7口人。我給你說說都是誰啊,上頭竹園邊上那一家娘仨,剛才路過那一家,80多的老婆兒和她娃子,再有就是俺老倆。你看看,以前熱熱鬧鬧一個村子,現在就剩這幾個了……”門鎖生銹了,不好開。大媽說:“你不鎖門算了,開一回難開死了。”大爺笑了笑:“里頭沒啥東西,這鎖頭也不中,手勁大的拽一下就能拽開,有個鎖就是鎖鎖畜生,鎖不住人。”
董大爺從棚子里搬出來一個竹籃,里面有十余種工具。大爺逐一介紹:用沒齒了的手鋸打磨的割刀,鋼筋砸扁制作的長柄彎刀,小藥鋤改成的蜂王王臺切割鏟,加了鐵管加力桿的虎頭鉗……大娘在邊上笑了:“顯擺,來個人你就跟人家顯擺,人家現在外頭買那都是不銹鋼的,你看你這,黑乎乎的,趕緊收起來,不丟人吧。”面對大娘的數落,大爺呵呵一笑,把籃子放進棚子,帶我們到蜂箱邊上。
蜂箱上都用粉筆標注著日期,有的蜂箱上還寫了兩三個日期。董大爺指著數字說:“上年紀了,沒記性,寫上標記,就知道這窩蜂是啥情況。你比如說這一窩,是3月14號合并轉移到這一個箱子里面的,到了4月12號,我看見里面有倆王臺,這窩蜂蜂群還不小,16號分了一次群,現在變成兩窩了。”
“年輕時候就喜歡耍,養了五六十年蜂,咱這兒養蜂的人家多,收不了多少糖。這兩年不是扶貧,各村都發展養蜂,俺親戚給我說,讓多發展蜂群,有哪些村子需要了,可以賣一些蜂給他們。咱這兒蜜源不行,舊縣、黃莊那邊山上蜜源好,還可以發展養蜂。”董大爺養蜂的經驗是傳統的固定箱養殖辦法,最近有不少山外的人來找他,希望改成現代化的活箱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