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蜂,也叫大胡蜂,屬膜翅目胡蜂科,是胡蜂的一種,因其頭部觸角呈現牛角狀,因此被形象的稱為“牛角蜂”,但各地叫法不同,許多朋友對牛角蜂還比較陌生,那么牛角蜂是怎樣一種蜂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什么是牛角蜂吧!
地理分布
牛角蜂是一種俗稱,實質上是各地對某種胡蜂的民間稱謂,分布于全國各地,尤其以廣西岑溪一帶居多,在當地牛角蜂也被稱作“三眼針”,這來自于牛角蜂的腹部有三根帶毒的螯針,被其蜇傷后輕者疼痛難忍,重者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在有的地方,牛角蜂也被稱為大黃蜂、大毒蜂等。
形態特征
牛角蜂的頭呈黃色,胸棕黃色,有絨毛,腹部黃黑相間,從外觀上看也較容易分辨,體色分明,顏色鮮艷,腹部和一般的蜜蜂沒什么區別,但牛角蜂體型比一般蜜蜂大,且毒性很強;牛角蜂有觸角一對,翅膀兩對,足三對,頭部呈腎形,復眼位于其頭部靠上的兩側,胸部類似于圓柱形,胸有三節,每節長有一對足,中胸和后胸各長有一對膜質翅膀;雌蜂的尾部(腹部末端)有螯針且帶毒,是輸卵管退化后形成的自衛武器。
牛角蜂和蜜蜂一樣,也屬于完全變態發育型昆蟲,產下的蜂卵呈白色,橢圓狀,幼蟲蟲體呈白色,無足,體型較粗胖,蜂蛹呈黃白色且體色會隨成熟程度而逐漸變深,外觀上,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明顯可見。牛角蜂的蜂蛹在整個蛹期是不進食的,羽化成蜂后通過上顎咬破室口鉆出,至此發育完成。
生活習性
牛角蜂和普通胡蜂一樣,屬雜食性肉食類昆蟲,主要食物以小型昆蟲、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為主要食物,也喜歡甜性物質,如采集多種植物的果實和花蜜。牛角蜂多喜筑巢于地底、樹洞和石洞中,其蜂巢材料類似于紙糊狀的木漿,且巢外還包裹著一層堅硬的殼,俗稱巢殼。
牛角蜂一年中可繁衍三代,有些種類發生1~2代;當秋季交尾受精結束后便進入了越冬期。深秋季節,氣溫降至15℃時開始離巢,氣溫低至10℃左右,蜂群全部離巢,一般遷居至墻縫、樹洞、石洞、灌木叢、草堆等較溫暖的地方避寒,常見數十、數百只蜂王結團取暖度過寒冬。次年,當氣溫升至14℃~15℃時開始散團重新活躍起來,散團后尋找合適的地點筑巢,繼續交尾、產卵等開始新一輪的周期活動。
社會形態
和蜜蜂一樣,牛角蜂也屬于社會性群居昆蟲,蜂群由雌蜂(蜂王)、雄蜂和職蜂(工蜂)組成,其中雌蜂主要負責產卵和哺育第一代職蜂,雄蜂主要負責交尾且交尾后不久便死亡,而職蜂主要負責幾乎所有的勞作,如飼喂幼蟲個、采集食物、修筑蜂巢、守衛蜂巢等。
被蜇后出現的癥狀反應
1.螫傷處有紅、腫、熱、痛,重者局部變黑、瘀點,并可擴散,甚至發生組織壞死。若為蜜蜂螫傷,則一般有螫針殘留;
2.全身中毒反應可有頭暈、頭痛,不安等表現,輕者一般可在數小時內消失,若為群蜂多處螫傷,則可發生嚴重中毒反應,出現呼吸困難,乃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3.胡蜂螫傷中毒還可引起溶血性急性腎功能衰竭及肝臟損害等(應實驗室檢查是否有肝腎功能異常)。
急救措施
如果不小心被牛角蜂蜇傷,不要心生僥幸,應予以重視,有時也會出現嚴重的后果。如出現癥狀,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被牛角蜂蜇傷后,其毒針極少會留在皮膚內,如有必須用消毒針將叮在肉內的斷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傷的部位,用嘴反復吸吮,以吸出毒素,再用手揉搓,最后用酒精擦洗 ,防止毒素的擴散;
2.如果身邊暫時沒有藥物,涂些食醋或檸檬汁。如過敏嚴重以至于發生休克,應在撥打“120”電話后或去醫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傷者的呼吸暢通,并進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急救處理。
3.被毒蜂蜇傷后,往患處涂氨水基本無效,因為 蜂毒的組織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注意事項
1.當發現牛角蜂巢后要盡量離開,不要主動的去招惹蜂群或攻擊蜂巢,因為牛角蜂蟄人也只是它們為了守衛自己的蜂巢,一般不會有主動攻擊的行為;
2.據科學報告,也許牛角蜂有一定的領地意識,如果發現牛角蜂在附近飛行,則需要盡量避開,盡量不要主動攻擊,否則易被蜂群視為入侵而出現被蜇傷的風險;
3.因牛角蜂的毒液中含有大量過敏原物質,如果不幸被牛角蜂蜇傷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假如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需要緊急服用抗過敏藥物并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4.大部分牛角蜂不會主動攻擊人畜,除非有意或無意地刺激、傷害了它們,才具有強烈的攻擊性,有些種類對接近其巢穴15米以內的人畜都易發起兇猛的攻擊,其所造成的危害在世界溫帶、熱帶地區都相當嚴重。
總結:牛角蜂是一種毒性較強的胡蜂,因其毒性較大,攻擊力強,如果遇到牛角蜂或牛角蜂的巢穴,一定要盡量遠離,更不要主動招惹,避免出現被蜇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