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蜜在現代蜂蜜品種中較為多見,但在古代從野生蜂巢中采捕白蜜必須有大宗的野生白蜜資源才能得到,如椴樹、胡枝子、荊條、槐樹等都曾是古代生產白蜜的資源。
白蜜是指椴樹蜜、胡枝子蜜以及槐樹蜜,它經歷了數千年的自然演化和社會變遷,從長白山蜂蜜演變為現在的白蜜;生產白蜜的蜂種從野生中蜂發展到桶養中蜂,以至發展到現代的活框箱養西蜂;雖然生產白蜜的地域范圍收縮了,但生產白蜜的規模擴大了,產蜜量大幅度增加。白蜜在古代就是一個名牌產品,為官方和民間廣泛利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白蜜文化。
1.古代長白山野生蜂蜜
古代,在莽莽的長白山林海里,到處都生長著椴樹,在開發較早的地區和火燒跡地生長著大面積的胡枝子,還有山林中的其他數百種蜜源植物,構成了春季山花、夏季椴樹、秋季胡枝子和野花3個主要流蜜期。在這蜜源集中、花期交錯、蜜粉豐富的優越環境里,野生中蜂繁衍昌盛,成長為長白山區生物鏈中的一個大家族。它們以野生蜜源植物為生存的物質基礎,采集釀造蜂蜜貯存在野生蜂巢中,形成了豐富的野生蜂蜜資源。古人類在射獵生產活動中發現了野生蜂巢后,認識了蜂蜜,并將其開發為甜食資源,作為傳統的采捕產品,大量的應用于古人類的生活中。在采捕蜂蜜的活動中,常常發現在一個野生蜂巢里積存著上百公斤陳蜜,其中有白色的、紅色的、黃色的;有結晶的、不結晶的。最初人們將所有的蜜混為一類,統稱蜂蜜,后來人們發現了蜂蜜品質的差別,便將蜂蜜按顏色分為白蜜、紅蜜、黃蜜等。古代的白蜜被列為上等蜜,紅蜜、黃蜜則為野山花蜜。由于椴樹蜜易于結晶,結晶后更加雪白,所以又稱其為霜蜜。白蜜從植物的蜜腺中被蜜蜂吸吮出來,經過釀造加工被蜜蜂用蠟蓋封存在巢房里,從液體到細膩的結晶體,始終保持著潔白無暇的狀態。吃上一口白蜜,芳香撲鼻,甜人肺腑,使人深感白蜜與其他蜜種確實不同,加深了人們對白蜜的喜愛。因此,古人將長白山產的白蜜作為貢品、禮品、商品在官方和民間流通交易。
古代,長白山林海向西延伸到遼東半島以至更遠的地方。隨著古人類對東北大地的開發,遼寧森林減少,長白山林海逐漸向東收縮,但是人們仍然知道盛產白蜜的地方在長白山森林里,長白山象征著白蜜,白蜜象征著產地長白山,人類一代又一代流傳著白蜜文化,一代又一代延續著采捕白蜜的歷史。
2.唐宋時代的長白山蜂蜜
唐宋時代,東北正值渤海國、遼國、金國等統治時期。當時長白山區采捕野生蜂蜜的活動已經發展為傳統生產,蜂蜜作為貢品、禮品、商品等在官方和民間廣為交流。早在公元713年,渤海國作為唐朝的附屬國,經常以長白山蜂蜜為貢品進送唐朝皇帝。764年以后,渤海國曾以長白山蜂蜜為禮品、商品多次跨海運往日本,受到日本天皇和官員、民眾的賞識,從此開辟了中日蜂業貿易的史源。
公元907年以后,即宋朝前后的遼金時期,地處長白山腹地的女真國充分利用豐富的野生蜂蜜資源,發展采捕蜂蜜的生產活動。采捕的蜂蜜不僅在國內交易,而且還向鄰國輸出。此外,女真國生產的蜂蜜每年定期要向遼國進貢,這樣可以免征兵賦。金國(女真)統治東北時期,長白山蜂蜜不僅是官方的貢品,而且是官方、民間制作茶食的重要原料。在當時,茶食是招待官員、貴客的食品。金國還以蜂蜜制做蜜煎食品,作為禮品贈送異國,并以蜜煎食品賞賜官員。迄今為止,雖然尚未發現渤海、遼、金時期有關白蜜的文獻,但根據明清時期白蜜史料考證分析,唐代渤海國輸往日本的蜂蜜、宋代金國進送遼國的貢蜜多為白蜜。
3.明清時代的白蜜
明清時代,長白山區女真各部的采捕經濟發展較快,蜂蜜采捕生產和流通利用達到歷史高峰。此期從混合的長白山蜂蜜中分類出白蜜品種,并進一步發展為白蜜。白蜜是蜂蜜中的上品,限于當時采捕野生蜂蜜的方法,分離出白蜜較為困難。只有當椴樹蜜產區和胡枝子蜜產區豐收,野生蜂巢內貯存下大量的白蜜,人們才能采捕到白蜜。在白蜜歉收,蜜蜂依靠山花蜜源積存蜂蜜的年份,從蜂巢里采捕到的是紅蜜、黃蜜,這時人們只能從老蜂巢里采捕上年貯存的白蜜。由此可見,白蜜品種的形成不僅受采捕方法的限制,而且也受蜜源豐歉的影響。因此,在古代白蜜的收獲量雖然不是很大,但在蜂蜜品種中卻占有重要地位,多用于官方貢品、禮品。
明代,長白山區的女真各部以蜂蜜為貢品定期向明朝宮廷進送,爭相選送上品白蜜,并在馬市上大量銷售蜂蜜,白蜜品種在市場上最受歡迎。清代,白蜜被官方列為貢品中的上品,每年規定打牲烏拉(現在的吉林省一代)向朝廷進送白蜜12匣,這種特殊的貢品送到皇宮必須經過皇帝御覽后才能入庫保存。當地官府每年在皇帝壽誕之前還要向朝廷進送“白蜜”貢品祝壽,皇帝舉行宴會以蜂蜜品種來劃分宴桌等級,皇帝坐的大宴桌用白蜜5斤,大臣們坐的跟桌用紅蜜3.8斤。
清代,隨著邊墻內外的開發,長白山林區收縮到沈陽以東的吉林將軍管轄地帶,朝廷皇宮所用的貢蜜數量逐年增多。當時人們又傳說吉林地區所產白蜜中含有蜜蜂從野生人參花上采來的蜜(實際蜜蜂在人參花上采集花蜜、花粉極少),這一來更加提高了白蜜的身價。白蜜在官方貢品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其他產區采捕的白蜜也比不過吉林當地的白蜜,也因此,吉林省產的白蜜成為當時的名牌。清朝設在吉林城北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下屬的采蜜機構,雖然擁有200-600名采蜜丁專業釆捕蜂蜜,但每年還要派出一個精干的小分隊專門采捕白蜜、蜜脾、蜜尖等特殊貢蜜品種。蜜丁們深入野生中蜂密集的山場尋找野生蜂巢,標定記號,記錄臨界方位,安置專人看護,以備定期采捕白蜜等特種蜂蜜,并對原來傾巢搗取混合蜂蜜的方法進行了改進,采取擴大巢門割脾分類取蜜的方法,將白蜜、紅蜜、黃蜜、蜜脾、蜜尖分類割脾,分類貯存,一次取出多個品種的蜂蜜,利用這種方法提高白蜜等特殊蜜種的產量。
4.民國時期的白蜜
自清代以后,吉林地區的白蜜的知名度提高了,遠近市場都愿意經營白蜜。人們喜歡吃吉林產的白蜜,不只是因為白蜜外觀潔凈、內在香甜、含有人參花蜜,而且還因為白蜜是獻給皇帝吃的貢蜜,是上等蜂蜜,是平民百姓難以得到的蜂蜜。為此,當時吉林的白蜜在市場上十分暢銷。1914年通化縣以吉林產的蜂蜜、蜂蠟等特產品參加了在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將吉林產的白蜜市場擴大到歐美國家。民國初期在長白山深山區生產的白蜜,因山路坎坷泥濘,不能及時運出山外上市,一般都要等待入冬封凍以后用牛爬犁從山里運到市上銷售。如1917年《盛京時報》報道:“吉林各山林所產野蜜頗多,除大宗運送口外,本省各藥鋪每于冬季派柜夥赴山收買,以供泡制藥材之用,到冰雪封地便于交通,儲蜜各戶均用簍載來省求售,惟價格較前增貴。”
當時,越是深山區采捕的老巢白蜜越受歡迎,傳說因白蜜在陳年的老蜂巢中積存數年,各年白蜜在采集釀造、貯存中經受的日月精華、雨露風霜程度不一樣,所以多年陳蜜積累在一起可以治病除邪。又傳說在野生人參蜜集的山場上的野蜂巢采捕的白蜜含人參蜜較多,久服老脾白蜜可以延年不老。還傳說在深山老林中,蒼老的百年椴樹多年開一次花,其花滿樹,只見花不見葉,花艷香異,含蜜欲滴,只有飛向深山老林中筑巢的蜜蜂才能釆到這種老樹白蜜,食用這種白蜜可以強身壯力,百病不染。為此,采捕蜂蜜的人們不怕山路崎嶇艱險,進入深山老林采捕陳年老蜜。這些傳說似乎帶有神秘色彩,但應用現代科學觀點來分析,很多方面符合中藥學的道理,有些傳說至今還在流傳應用。
民國初期,人們從野生蜂巢采捕的白蜜中分選出結晶的白蜜,由于椴樹蜜結晶細膩潔白,所以稱其為霜蜜。當時,在野生蜂巢中采捕到霜蜜很不容易,人們視霜蜜為白蜜中的珍品。1915年通化縣積盛和藥店將1斤霜蜜、10斤雪蠟送到北京商品陳列所展出。
20世紀20年代以后,活框飼養的西方蜜蜂進入長白山區,從此,白蜜的來源逐漸擴大,白蜜再不是中蜂的獨特產品,而成為中蜂和西蜂的統一名牌產品。
5.新中國成立后的東山白蜜
新中國成立以后,長白山林區逐漸收縮到吉林省的東部,俗稱“東山”。白蜜的生產區域也隨之收縮到吉林東部山區,因此,產自吉林的白蜜,其名氣逐漸演化為“東山白蜜”。生產東山白蜜的區域雖然縮小了,但規模和產量隨著養蜂生產的蓬勃發展而擴大。建國初期東山白蜜為椴樹蜜和胡枝子蜜產區的中蜂、西蜂生產的,20世紀60年代以后,中蜂衰落,西蜂發展成為山區的當家蜂種,因此,此期東山白蜜幾乎全部是西蜂生產的。
當時,東山白蜜是我國出口創匯蜂蜜品種,被列為“特等蜜”、“二類商品”,由國家統購統銷,實行特價收購,專供出口。在國內市場根本見不到東山白蜜,人們要想吃到白蜜需要憑特殊關系到蜂場或持醫院證明到土產公司購買。人們深知白蜜是傳統的優質蜜,是當地生產的多種蜂蜜中的上品,古代是進送皇帝的貢物,現代是出口創匯的特產品。
6. 結論
白”的品名從清朝開始形成,至今僅有300多年的歷史,但吉林地區產的白蜜沿革歷史經歷了數千年。從長白山古人采捕野生蜂蜜認識白蜜開始,朝朝代代延續發展著白蜜文化,并不斷地冠以神秘的色彩進一步升華,使白蜜在隨著長白山椴樹和長白山中蜂的分布區、西蜂飼養區向東收縮的過程中濃縮為“東山白蜜”,從而留下了吉林東山白蜜文化的古老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