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經濟昆蟲,不但能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的蜂產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保障了農作物授粉,從而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蜜蜂授粉對維持生態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樣性都有重要作用。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蜂大國,飼養蜂群數量約1000萬群,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但與西方發達國家蜂群飼養相比,我國傳統養蜂業還存在差距和挑戰。中國蜂業發展之路,特別是有關蜂場飼養蜂群規模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專門討論,到目前也沒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觀點。
中國蜂業發展如何走符合中國國情路,是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什么是中國蜂業國情?目前我國蜂場飼養蜂群規模和產值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都需要用大數據來說話,需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蜂場調查。因此,為了詳細了解我國蜂場飼養蜂群規模與產值效益現狀,在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21個綜合試驗站的支持下,得到了大量調查數據,并以此數據為基礎,分析我國現階段蜜蜂飼養規模和產值效益。
結果與分析
樣本基本情況
在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21個綜合試驗站的支持下,收集到21個省(市,自治區)505個養蜂合作社數據,包括14641個蜂場。14641個蜂場飼養了1433 055群蜜蜂,約為全國蜂群總量的14.3%。
蜂場飼養蜂群規模
蜂場飼養蜂群規模小于50群,占比25%,這些蜂場絕大多數是業余或半業余養蜂者;飼養規模在50-100群,有少數是半業余養蜂者,但飼養規模在101-200群,絕大多數是專業養蜂者,飼養規模在51-200群,占比70.2%;飼養規模多于200群,占比只有4.8%。
單個蜂群的年產值
單個蜂群的年產值在501-1000元,占比37.8%,201-500元占比14.7%,兩者之和為52.5%,也就是超過半數蜂群的年產值在201-1000元。雖然有蜂群的年產值大于2000元,但占比只有7.9%。
蜂場年產值
蜂場年產值在0-5萬元,占比41.7%;蜂場年產值在5.1-20萬元,占比53.1%,也就是說大多數蜂場年產值為5.1-20萬元。雖然有蜂場年產值大于30萬元,但占比只有1.9%。
蜜蜂飼養規模和單個蜂群年產值相關性分析
為了更深入了解我國蜂場飼養蜂群規模與產值之間的關系,對蜂場飼養蜂群規模與單個蜂群年產值進行相關性分析。蜂場飼養蜂群規模與單個蜂群年產值之間的相關性非常低,相關系數僅為0.0209。這說明蜂場蜂群飼養規模與單個蜂群年產值相關性非常小。
討論
通過對21個綜合試驗站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我國70%以上蜂場飼養蜂群規模在50-200群,這一結果與其他學者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這是廣大養蜂者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經驗,也符合我國蜂業生產實際情況。因此目前在我國養蜂生產中,要推行蜂場飼養蜂群適度規模化,不要過度宣傳向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蜂群飼養超規模化。
本調查還發現:目前我國53%以上蜂場年產值在5.1-20萬元,另外還有41.87%蜂場年產值在5萬元以下。養蜂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席桂萍等,2014),顯然在除去飼養成本后,有些蜂場會出現虧本或只是微利。這一現象不利于養蜂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如何選擇符合中國國情的蜂群飼養規模化模式,在綜合分析國內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是政府應當出臺相應政策,特別蜜蜂為農作物授粉的補貼政策,讓授粉收入逐漸成為養蜂者重要收入組成;二是在“人不離蜂”飼養方式沒有改變的前提下,加快研制蜂場常規使用的輕便蜂具或生產技術,減輕養蜂者勞動強度;三是在蜂群飼養過程中,實施蜂群簡約化飼養,將蜂群飼養主要目標以外因素剔除掉,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條理化;四是要鼓勵養蜂者積極組建養蜂合作社,實行公司化運營,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從而提高養蜂者抗風險能力和養蜂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