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用過譚木匠的梳子。
賣梳子賣到年入上億,走向國際,確實堪稱一段傳奇。
但是這次譚木匠走紅的原因,與這段商業逆襲之路無關,而是因為它年報中一句不起眼的話——
根據2020年年報,譚木匠正式員工為720人,其中殘疾員工355人,殘疾員工的占比為49.3%。
原來,那些制作著一把把完美梳子的人,并不“完美”。
原來,不完美,也可以不被拋棄。
「01」
前不久,剛剛看過一則新聞:
十幾名網約車司機聚集在一家名為杭州九億州新能源汽車公司的門口,維權。
一般維權者都是大吵大鬧,但是他們這批特殊的維權者特別的“安靜”。
他們聾啞人網約車司機。
不久前,這些網約車司機的車子,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被平臺強制拖走。
合同期內,沒有解釋,沒有歸還押金。
這些司機求助無門,甚至無法怒罵,只能一遍遍在空氣中比劃著手語。
“我要賺錢養家,可不可以讓我繼續做……”
對方公司對幾位聾啞司機的維權不以為然:
“鬧大了對誰都沒好處。”
柿子挑軟的捏。
這些聾啞人顯然被當做了最好欺負的弱者,公司拖走他們的車時一定想過:
“不會說話,他們不過是殘疾人,能鬧出什么風浪。”
惡劣,可惡,卻是社會上一種并不少見的現狀。
有詐騙團伙,專騙聾啞人。
有人拐賣聾啞人,去街頭乞討。
公理正義,良善互助?
殘疾人的世界里,最多感受到的是,不被喜愛,是拋棄,異樣的目光和求生的艱難。
「02」
付培云,在譚木匠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
但這份普通,他求之不得。
來到這里之前,他是一名流浪漢。
因為肢體上的殘疾,和家庭的情況,付培云成了一名流浪漢。
自卑、脆弱、懷疑所有靠近自己的人。
流浪的生活教會他的,是警惕,因為隨時可能有人欺壓一名不良于行的流浪漢。
可以想象付培云原本的命運:
流浪、乞討……或許有一天在某個角落離開人世,但無人在意。
直到,譚木匠的人看到正在流浪的付培云,把他撿回了譚木匠的工廠。
安排了師傅教他技術,成為他的朋友。
從前那個渾身刺,無人在意的流浪漢,成為了工廠里不可或缺的一員。
在這里,他不再是異類,而是一名動手養活自己的普通人。
同樣在譚木匠撿起自己生活的,還有許多人。
「03」
吳玉梅出生在一個小鄉村,因為交通不便,生活閉塞,大多人家里都不富裕。
吳玉梅出生沒多久便得了佝僂癥,而這似乎注定了她坎坷的半生。
她身高只有92厘米,下肢先天殘疾,行動不便。
這讓她走出這個村落,改變命運變得希望渺茫。
然后父親去世,家里沒了頂梁柱。
吳玉梅草草嫁人,丈夫大她十幾歲。
但沒辦法,在那里,殘疾的吳玉梅沒有挑選和反對的余地。
她認命的。
相夫教子,丈夫在外打工,她照料家庭,生活很平靜。
直到丈夫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勞動能力。
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常年患病幾近失明的母親,無能為力的丈夫,吳玉梅再一次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絕望。
但她決心用弱小的身體撐起這個家。
她將女兒交托給母親,在女兒的哭求聲中,離鄉尋找出路。
通過同為殘疾人的老鄉推薦,她去往了譚木匠。
沒想到,在這里沒有歧視和驅趕。
譚木匠不僅決定留下她,還為她解決了所有工作生活中的不便利。
工位上制作了特質的高凳,以便她夠得到機器;在宿舍里裝了低一些的水龍頭,方便她洗漱。
這個曾經以為生活毫無出路的女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生活總會好起來的,只要你一直走下去。
「04」
吳玉梅的經歷、遭遇,在譚木匠并不特別。
這里許多人背后,都有一段近乎黑暗的時光。
有人大學畢業,但因為身體殘疾,依舊不被社會上許多工作接納,所以來到了這里。
有人好不容易在這里安下家,卻又遭遇重病,家也支離破碎。
比如鄭華。
原本左手殘疾的他,后來右腿又患上了嚴重的骨髓炎。
為了治病,他不得不離開工作,還花光了積蓄。
“當時連電費都沒錢交。”他的妻子說。
鄭華沒有辦法,將譚木匠告上了法庭,要求譚木匠為他支付醫藥費。
這一舉動,誰都無法理解。譚木匠的創始人譚傳華直言:當時我很生氣。
但是了解到鄭華的情況后,譚傳華消了氣。
那是2002年,正趕上春節,譚傳華馬上先給鄭華送去了1000塊錢過節費。
這1000塊錢,讓鄭華一家老小,過了一個好年。
后來,官司自然打不下去,但是譚木匠墊了10萬塊錢,讓鄭華開起了一家譚木匠專賣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鄭華的人生,也因此終于有了起色。
「05」
淋過雨的人,才會為別人撐起傘。
譚木匠的創始人譚傳華,本身就是一名殘疾人。
因為一次意外,他失去了一只手臂。
在那個農村,人人都說他這輩子完了。
因為處處受歧視,23歲那年,他帶了50塊錢外出闖蕩。
但毫無結果,后來不得不成為一名流浪漢。
25歲那年,他本想自殺了此殘生。
但是那一天,沒有死成。
譚傳華就決定再試試,他做過各種小生意,一點點攢下一些積蓄。
1993年他貸款20萬元人民幣,在四川租下一間國營養豬廠當作生產基地——
這里是譚木匠的雛形。
后來譚木匠就真的一點點做起了,從一個小廠變成了品牌。
譚傳華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遭遇,有了能力之后,他選擇招收更多的殘疾人員工。
事實證明,他們是殘疾人之前,他們更是人,能夠為自己的工作、生活負責。
譚木匠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座孤島。
這里殘疾人也是普通人,他們工作,戀愛,生活,還可以組隊打籃球……
走出這里,世界并沒有改變。
我記得蔡聰,一名失明的殘疾人,同時一家殘疾人互助機構的合伙人講過一個故事:
曾經他們機構的程序員完沒完成了客戶的單子,試用期結束正式要簽合約。但是因為客戶發現他們是殘疾人后,取消了訂單。
他們還是弱者,還是要承受異樣的目光,艱難的生活環境。
當然,多數健全人覺得這事不關己。
可是,誰又保證自己永遠都是那個處于強者地位的人呢?
每個人都會是弱者,所以當我們面對所謂社會中的弱者時,少一些歧視和異樣的目光。
各種設施尚且不能無障礙,人與人更不可能無差別。做不了那個遞上雨傘的人,起碼不要成為風雨本身。
譚木匠的舉動開始被人贊賞,別人提及,便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