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里,總是有許多的動物、昆蟲外觀上長得驚人的相似,其實仔細辨別才發現是兩個不同的種屬或者是同類不同屬,那么如何來區分呢?又有什么區別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和蜜蜂長得差不多的是什么蜂吧!
胡蜂與馬蜂
胡蜂、馬蜂和黃蜂往往被混為一談,它們實際上還是略有區別的。
胡蜂是馬蜂、黃蜂等這一大類昆蟲的總稱,它們隸屬于膜翅目下的胡蜂總科。
胡蜂類的身條更加細長,肉眼看去,它們的胸部也沒有蜜蜂那么毛茸茸的,而且在停歇的時候它們的前翅能夠縱向折疊,所以看起來很窄。在胡蜂總科中,稍微大一點的黃色的家伙,大概就可以叫做“黃蜂”了……
胡蜂和蜜蜂不同,蜜蜂大多數都是吃葷的,胡蜂總科的昆蟲中至少有1萬多種,這里面最杰出最知名的就是馬蜂。
馬蜂屬雖然只是胡蜂家族的一個小支脈,但它們是世界性分布的。在歐洲和北美,馬蜂巢的數量超過了其它社會性胡蜂的總和。
在我國,最常見的是中華馬蜂,它們身長大約1.5厘米左右。胡蜂、馬蜂在繁殖、食性、包括攻擊方式都十分接近。
中華馬蜂
溫帶地區的馬蜂一般是雌蜂蟄伏越冬,在來年春季再出來獨立營巢。馬蜂建造的是裸柱巢,也就是暴露在樹之下或者屋檐下的單層巢穴,其外形就像一個倒置的蓮蓬。雌蜂的卵巢在此之前已經發育,它需要親自哺育第一代,之后繁育出的工蜂會承擔巢穴中的工作。
在整個夏季,馬蜂的工蜂們會將各種昆蟲尸體搬運回巢穴作為食物,群體會蓬勃發展。到了秋季,隨著天氣變冷,群體的狀態迅速變差,最后一批出生的是有繁殖能力的雄蜂和雌蜂,它們交配后,雄蜂們會死去,雌蜂將繼續蟄伏起來,等待來年春天建立巢穴。至于那些工蜂也會隨著巢穴凋落,無法越冬。
雄性與雌性馬蜂區別
胡蜂類的主食是肉,所以馬蜂巢里沒有蜂蜜!
熊二對付光頭強的“武器”應該是東北地區的野蜜蜂巢,東北和西伯利亞的野蜂蜜是熊的最愛,當然,在人類的市場里也能賣個好價錢。馬蜂的尾刺非常不好惹,里面充滿了神經毒素和溶血毒素等,而且可以反復蜇刺,有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因此產生強烈的過敏反應而休克。
雌性中華馬蜂
更糟糕的是,同蜜蜂一樣,它們的毒液中具有召集信息素,如果被蜇刺了還不迅速撤離的話,極可能會招來其同伴的聯手攻擊,會出人命的!
另一個值得大書一筆的是黑胸胡蜂(Vespa nigrithorax),它的體長超過2厘米,在中國大陸上非常常見,也是強大的掠食性昆蟲,而且對蜜蜂頗為喜愛,它們對付蜜蜂干凈利落,非常“職業化”。
黑胸胡蜂
黑胸胡蜂的毒性更強大,而且這家伙已經入侵到了歐洲,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不過,在我國還廣泛分布有另一種強大的胡蜂類——金環胡蜂,它的體長能達到3.5厘米甚至更長,是胡蜂中有數的強者,甚至能獵殺其它胡蜂。
金環胡蜂毒性極強,一旦被蜇傷必須就醫,數次蜇傷則會有生命危險。
熊蜂
變形金剛里面那個不會說話卻很會賣萌的汽車人“大黃蜂”,又是個翻譯失誤的犧牲品。
在英語里其實指的是蜜蜂中的熊蜂類,所以,這外星車翻譯成“大熊蜂”才合適。強烈建議諸位有志于做翻譯工作的兄弟姊妹們,多留意一下物種分類資料。
熊蜂雖然也是蜜蜂類,但它們體型大得多了,體長超過1.5厘米,而且渾身毛茸茸的有股子熊樣兒。
它們的吻比較長,能過吸食較深花冠里的花蜜。熊蜂的社會性很差,不少種都是獨居的,另一些會形成小群體。這樣的小群體對大棚農業來講就是福音了,很多種植者將其用作大棚內植物授粉之用,能夠顯著增加產量。
真假蜜蜂
在花朵上還有一些看似蜜蜂的家伙,如果細看,你會發現它們似乎只有前翅,后翅已經退化。沒錯!它們雖然也采蜜,也在空中懸停,還有一身蜂類的裝扮,但它們是蠅。
蚊蠅
蚊蠅類的后翅已經退化成了一個很小的結構,被稱為平衡棒,飛行的重任已經完全由前翅承擔了起來。
這種“假蜜蜂”中絕大多數是食蚜蠅,我國已知不少于465種。故名思議,這家伙是吃蚜蟲的。不過做“蚜蟲殺手”這種有前途的工作的,不是成體,而是幼體。食蚜蠅的幼體孵化出來以后,會尋找蚜蟲密集的地方開吃!
以大灰食蚜蠅(Metasyrphus corollae)為例,其幼蟲階段可捕食蚜蟲多達1000多只,對我們的農業可是大大有益。食蚜蠅的成體也是植物傳粉的使者,在有些地方,它們的數量甚至可以占到傳粉昆蟲的一半以上。
當然,食蚜蠅的擬態是自然選擇造成的經典案例,不僅外形,甚至連飛行姿態也模仿到了,它們看起來太像蜂類了,不少捕食者看著就怕怕。
虻(即:虻科)以吸血為生,與蠅屬于同類,也是只用一對前翅飛行的昆蟲,不過很多時候它們大多數要比一般的蒼蠅大不少,有時看起來也有些像蜂類。
虻
虻的攻擊性很強,口器鋒利發達,能夠刺破人和動物的皮膚,造成流血,也會傳播疾病。我們曾經在野外遇到過這些家伙,要不是事先準備的驅蟲花露水有效,我們就要抱頭逃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