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腰蜂,即蜾蠃科昆蟲的統稱,是胡蜂科總科下的一個分支,學名蜾蠃,又稱作螟蛉蟲、蒲盧、缸瓦蜂等,典型特點是因腰細而得名細腰蜂,非繁殖期時并無固定巢穴,到繁殖期后,由雌蜂銜泥建巢或利用天然的空樹洞、空竹管等為棲息場所,每巢每產一卵懸絲于巢內側,通過獵捕鱗翅目昆蟲(稻螟蛉、稻縱卷葉螟、玉米螟、棉金剛鉆、棉紅鈴蟲、棉鈴蟲等)的幼蟲等昆蟲供幼蟲為食。
一、生物劃分
在生物學分類上,細腰蜂被劃歸為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細腰亞目、胡蜂總科、蜾蠃科,在全世界廣泛均有分布,目前已知約有3000多種,常見的物種有黑胸蜾蠃、中華異喙蜾蠃、中華直盾蜾蠃、塔胡蜾蠃、坑同蜾蠃等。
二、名稱來由
細腰蜂被俗稱為螟蛉蟲,這主要源自古人以為細腰蜂只有雄性而沒有雌性,只能捕捉螟蛉封在泥房里當作自己的后代以寄生方式生存,也因此古人獎細腰蜂稱作螟蛉蟲,所寄生養育的后代也被稱作螟蛉子,殊不知細腰蜂捕捉螟蛉僅僅是在為自己的后代儲備食物。
三、形態特征
細腰蜂體長15~25毫米,典型的樣子特征是腹部與胸部連接處極細并因此而得名。細腰蜂的整個軀干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其中頭部由頭、復眼、單眼、觸角和口器組成,胸部可分為前胸、中胸、后胸三節且前、中、后胸各有一對足,中胸和后胸各生一對翅膀,腹部由七個腹節組成,雌蜂腹部末端有針狀產卵管。
四、生活習性
細腰蜂是寄生性蜂類,成蜂平時無巢,營自由生活,雌蜂產卵時才銜泥建巢或利用空竹管等做巢,每巢產一卵以絲懸于巢內側并捕捉鱗翅目幼蟲等經麻醉后貯于巢室內供幼蟲孵化后食用,一室常貯20~30條之多,封口后雌蜂即飛走。
五、生態價值
細腰蜂是典型的益蟲,主要捕食稻螟蛉、稻縱卷葉螟、玉米螟、棉金剛鉆、棉紅鈴蟲、棉鈴蟲等農業害蟲,每年可繁殖兩代,一般在5月上旬交配產卵,5月下旬化蛹,6月初羽化成蜂,9月前為活動期,每天捕食害蟲可達一百只以上。
六、繁殖特性
細腰蜂類的昆蟲一般都比較強壯,首先雄蟲鉆入地下尋找宿主(如金龜子科等),不同的種類會將卵產在不同的寄主身上,平均每年繁殖兩代,一般在5月上旬交配產卵,5月下旬開始化蛹,6月初即開始羽化。一只成蟲平均每天捕食害蟲上百只以上,是農林環境下的忠實衛士。
七、生物毒性
細腰科類的某些特征與胡蜂類似且因種類不同而略有差異,腹部未端與其他蜂類一樣具連接著毒腺的刺針,但毒性相對而言弱于常見的胡蜂,主要用于捕殺蝗蟲、蟋蟀等小型昆蟲及螟蟲、鈴蟲等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