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通稱黃豆。為雙子葉植物綱、豆科、大豆屬的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粗壯,直立,密被褐色長硬毛。葉通常具3小葉;托葉具脈紋,被黃色柔毛;葉柄長2-20厘米;小葉寬卵形,紙質;總狀花序短的少花,長的多花;總花梗通常有5-8朵無柄、緊擠的花;苞片披針形,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針形,被伏貼的剛毛;花萼披針形,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狀。莢果肥大,稍彎,下垂,黃綠色,密被褐黃色長毛;種子2-5顆,橢圓形、近球形,種皮光滑,有淡綠、黃、褐和黑色等多樣?;ㄆ?-7月,果期7-9月。
原產中國,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亦廣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古稱菽,中國東北為主產區,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植物蛋白質的作物。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 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類。大豆起源于中國,中國學者大多認為原產地是云貴高原一帶。也有很多植物學家認為是由原產中國的烏蘇里大豆衍生而來?,F種植的栽培大豆是從野生大豆通過長期定向選擇、改良馴化而成的。
大豆起源于中國,從中國大量的古代文獻可以證明。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3年)編的《史記》中,頭一篇《五帝本紀》中寫道:“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鄭玄曰:“五種,黍稷菽麥稻也。”司馬遷在《史記*卷二十七》中寫道:“鋪至下鋪,為菽”,由此可見軒轅黃帝時已種菽。”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中談到商代(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時指出:“主要的農作物,如黍、稷、粟、麥(大麥)、來(小麥)、秕、稻、菽(大豆)等都見于《卜辭》。”卜慕華指出:“以中國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時代有了甲骨文,當然記載得非常有限。在農作物方面,辨別出有黍、稷、豆、麥、稻、桑等,是當時人民主要依以為生的作物。”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中國自古栽培,已有5000年的種植史,全中國普遍種植,在東北、華北、陜、川及長江下游地區均有出產,以長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較多,以東北大豆質量最優。于1804年引入美國;20世紀中葉,在美國南部及中西部成為重要作物。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播出去的。由于它的營養價值很高,被稱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是數百種天然食物中最受營養學家推崇的食物。
貯藏特點
⑴大豆吸濕性強,易生霉,大豆籽粒種皮薄,發芽孔大,吸濕能力比小麥、玉米強。大豆吸濕返潮后,體積膨脹,極易生霉。開始是豆粒發軟,種皮灰暗,泛白,出現輕微異味,繼而豆粒膨脹,變形,臍部泛紅,破碎粒出現菌落,品質急劇惡化。
⑵大豆易走油、赤變,經過高溫季節貯藏的大豆,往往出現兩片子葉靠臍部色澤變紅,之后子葉紅色加深并擴大,嚴重的發生浸油,同時高溫高濕還使大豆發芽力降低。大豆走油赤變后,出油率減少,豆油色澤加深,做豆腐有酸敗味,做豆漿顏色發紅。
貯藏方法
⑴嚴格控制入庫水分,大豆長期貯藏水分不能超過12%。大豆收獲后,要在豆莢上充分曬干再脫粒。入庫后水分偏高的大豆,可采取日曬處理,但要攤涼后才可入倉。
⑵適時通風,散熱散濕 新入庫的大豆籽粒間水分不均勻,加上大豆的后熟作用,堆內濕熱容易積聚,引起發熱霉爛,因此要適時通風,散熱散濕。
⑶低溫密閉貯藏 進入冬季后應加強通風降溫,趁春暖前采用壓蓋或塑料薄膜密閉貯藏,一般可以安全度夏。